【会议新闻】我院举办第三届北京青年语言学者(U50)学术交流会
2016年12月3日下午,我院举办的第三届北京青年语言学者(U50)学术交流会在湖北大厦三层东湖厅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10余所在京单位的近60位学者出席了会议。特邀与会的还有来自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等京外单位的学者。
会议第一场报告由宋文辉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大学的宋亚云副教授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唐正大副研究员分别做了报告。宋亚云老师报告的题目为《古汉语轻动词研究——以“发”“生”为例》,论述了轻动词“发”、“生”的产生机制及在汉语史各个时期的表现,并以此为例讨论了汉语从综合向分析的演变趋势。唐正大老师作了题为《汉语名词短语内的话题式修饰语》的报告,着重从句法语义属性和限制条件等方面,论述了含有话题式修饰语的名词短语和话题结构之间的平行性问题,并从不平行的例子出发,讨论关系化和话题化的关系。
会议第二场报告由吴永焕副教授主持。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张富海副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熊燕老师先后围绕音韵学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报告。张富海老师的报告题目为《据古文字确定几个鱼部一等字的开合》,他将郭店简、清华简等出土文献中的古文字作为证据,重新论证了鼓、户等几个鱼部一等字的开合口问题。熊燕老师作了题为《再论官话德陌麦韵音变》的报告,她通过构拟原始官话德韵、陌麦韵的形式解释不同读音类型的成因及其发生学关系,并结合文献探讨音变时间。
会议第三个环节“前辈学者致辞”是本届交流会设立的特别版块,由赵彤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瞿霭堂教授、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蒋绍愚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研究员等五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齐聚一堂,寄语后辈,并对语言研究今后的发展之路发表真知灼见。瞿霭堂先生指出语言研究需要发扬唯物主义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语言工作者要注重继承民族传统,对国外先进的语言学理论要批判的接受。陆俭明先生谈到了开启语言研究之门的两把钥匙,一是重视语言事实,留心生活中的语言“变异”;二是提升理论意识,加强多元性的理论思考,并提醒广大学者注意理论对语言事实的解释力,要立足于汉藏语研究,将理论真正地为我所用。王宁先生针对语言研究和语言普及的关系作了精彩发言,她呼吁广大语言研究者多关注中小学生基础语文教育,将语言研究落实到提升全民语言素质的工作中来。蒋绍愚先生指出做学问需要有严谨审慎的态度,他从语言研究的实际问题出发,强调对于国外的语言学理论,只有阅读原典才有可能真正掌握理论的内涵和要旨;另外,运用语料库搜集材料虽然便捷高效,但做研究时还要回归原文才能避免断章取义之误。江蓝生先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谈起,强调做学问需要“深挖坑、广积粮”,在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她还强调语言工作者需要有独立思想和学术道德,并对在学术之路上正值青春的学者们寄予厚望。
会议第四个环节是学者们的自由发言环节,由陈前瑞教授主持。其中讨论热烈的是蒋骥骋老师和孟蓬生老师的发言,蒋老师表示能够聆听前辈学者的讲话深受感动,他也认为学术需要有批判精神,要注重对思维和理论意识的培养;孟老师讲述了此次参会的心得与感受,并对张富海老师论文中的疑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最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朱冠明教授作了简单的总结,对前来参会的瞿霭堂教授等五位前辈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将此盛况形容为“五星同光”、“得未曾有”;诚恳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关注和支持人大语言学的发展,欢迎各位青年学者在明年第四届“青交会”上再相聚。
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李晶
图:马明阳
编辑:李梦祯